詩和遠方
發布時間:2017-04-19點擊數:5352
韓一帆
在沒有來云南上學之前,心里對遠方這片土地是抱有偏見的。偏遠、暴恐、毒品……這是我一想到云南就從腦海里涌出的詞語。但是,當雙腳真正踏在這片紅土地,當我翻開云南詩詞的書卷,我不禁會心一笑,這不就是我想要的詩和遠方嗎?
蘭茂《風波漁叟》是我讀的第一首云南詩歌,也是我最喜愛的一首。蘭茂,字廷秀,號止庵,又號和光道人。明代云南嵩明縣楊林鎮人。著名的藥物學家、學者和詩人,著作有《滇南本草》、《醫門覽藥》、《止庵吟稿》、《山堂雜稿》等。他的詩作現存二百余首,后人輯入《楊林兩隱君集中》。蘭茂終身布衣,長期在鄉村行醫、教學,與各階層人們密切交往,對人民、對社會了解甚深,對人生也多有感悟。他的這首《風波漁叟》即表達了他對底層人們的深切的同情。
喜歡一首詩無非是要么被它所描繪的圖景所吸引,從中獲得心靈的愉悅與平靜,要么被他所傳達的感情觸及到靈魂中最柔軟的部分,激蕩起深深的共鳴。
看那蒼茫的五百里滇池,在晚風的鼓吹下掀起萬丈狂瀾,似乎要與天空粘在一起。一葉小舟飄飄搖搖,相比于天,相比于江面,它是何等渺小,就像漂在水面的一片樹葉,時刻都有被波浪吞噬的風險。老漁翁這樣辛苦打來的魚蝦用來換錢還不足以支撐生活,更別說像有些人一樣不用辛勞就能飽餐野味了。讀來不免陣陣心酸。
我沉浸在這辛酸的詩意中,想到小時候跟著爺爺去地里干活,坐在地頭看到語文課本上的“遍身羅綺者,不是養蠶人”居然偷偷地抹眼淚,想到考研的時候在教學樓的通道里背到“可憐身上衣正單,心憂炭賤愿天寒”,不禁潸然淚下……評價詩有多種標準,能夠觸人心扉的詩總是能給我們帶來心靈的震顫,就像蘭茂的另外一首詩----《題徐昭玉案山房》。
詩人的朋友徐昭幽居在玉案山。在這里,倚靠在枕頭上就可以聽到潺潺的泉水叮咚,窗外云氣繚繞,像龍在天空飛舞。扛著長鋤踏雪尋藥材,托著腮幫看窗外青松翠綠,享受這樣的樂趣的知音的人并不多,我什么時候才能抱著琴尋覓他的蹤跡呢?古來多少詩人也像蘭茂一樣,渴望知音,希望隱居在鄉野以尋求一份心靈的寧靜,可是知音難覓,寧靜亦難求,但這并不能阻礙幾百年后的現代人對心靈烏托邦的構建。巨大的生活壓力,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加大了我們逃離的渴望,只是怎樣逃也逃不脫生活這張大網,向古詩詞尋求心靈的慰藉不失為一種極好的方式。
是的,詩詞無地域,不管是哪里的詩歌都能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。詩詞也無時間,好的詩歌能夠穿越歷史的長河,在當代社會依然散發耀眼的光芒。隨著祖國的發展,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,“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”,已經不在為衣食擔憂的我們逐漸把眼光移向了精神世界,我們唱著: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,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……”,古代詩詞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靈魂棲息地。有詩才有遠方……
附:
風波漁叟
一棹入蒼煙,江風晚更顛。
搖搖舡似葉,洶洶浪粘天。
蛟唇能為患,魚蝦不值錢。
羨人平地上,燕作飽肥鮮。
題徐昭玉案山房
美人高隱樂從容,宅近滇南第一峰。
喧枕泉聲常似雨,傍檐云氣或如龍。
長镵破雪尋黃獨,曲幾看山蔭碧松。
此趣料應知者寡,抱琴何日逐游蹤。
(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學學生,本文為2016年“我喜愛的云南詩詞”征文活動選登。)
- 上一篇:繼承西南聯大精神,擔負新時代使命
- 下一篇:一潭池水觀盛世恢弘——讀《昆明池歌》有感
- [返回]